比的应用说课稿

时间:2023-12-16 23:24:20
比的应用说课稿

比的应用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应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3、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4、总结归纳。通过例题探索、练习反馈、收获园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 题?

如图 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探究例1 :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跟踪反馈: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 ……此处隐藏21735个字……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来得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复习导入,发现规律。

上课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把4个圆片平均分成四份,圈出其中的一份,并用分数表示,再用4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圈出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分的的份数写在分母上,取其中的几份写在分子上。以学生合作探究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内容。

(二)、应用所学的知识

1在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了课本中的例2,一共有12人,其中3

2是女生,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以小组讨论为主探究12表12示什么,33表示什么,让学生通过先把总人数12人平均分成3分,得出每份是12÷3=4(人),而女生占了3份中的1份就是4人,而男生占了3份中的2份,所以是4×2=8(人),然后让学生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算出男生人数,引导学生用总人数减去女生的人数得出:12—4=8(人),最后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回忆解题的思路,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算出一份的人数,再通过分析每个关系量所占的分数来进行相乘得出结果。最后再通过两个练习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三)小结

通过问学生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针对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做了重点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五、评价

课堂的有效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课堂的教学,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对学生的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先让学生个别发言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采取小组评比,让学生之间互相竞争,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融入课堂,从而学得更好。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比的应用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实验:乒乓球在水中下沉、悬浮、上浮、漂浮。分析受力情况。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 F浮

* F浮>G物 物体上浮:

* F浮=G物 物体悬浮

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应用:

* 1、轮船的原理

* 排水量

* 2、潜水艇

* 3、气球和飞艇

1、课外思考并推导:物体的浮沉可以用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吗?

2、思考:物体的浮沉状态完全取决于什么?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就是要改变什么?

* 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二、1、探究:造船比赛

* 1、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回答:它是下沉还是上浮? 。

* 2、怎样使整块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

* 你采用办法是 。

* 此时橡皮泥的重力变了吗?是什么力变了?

* 3、总结出轮船的原理:

*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

*

练习:

1、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

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

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

是 m3。(取g=10N/kg)

二、2、潜水艇

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

二、3、气球、飞艇是采用什么办法升空的?

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的.

一、物体浮沉的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F浮

F浮>G物 物体上浮:

F浮=G物 物体悬浮

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应用:

1、轮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

作业:P100,1、2、3、6做在书上

P100,4、5做在本子上。

《比的应用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