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1
几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感动过,没想到这学期期末教学《灰椋鸟》一课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绘的主人公,一个因找白鹤而失去宝贵生命的年轻姑娘徐秀娟。为此,我对这一课的内容尤为喜欢,自己研读几遍后,对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头的姑娘,洋洋洒洒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种大气与灵气,如果她还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为啊!可惜英年早逝。
这一课我力抓“壮观”与“观赏” 二词组织教学。灰椋鸟归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紧扣“壮观”来描写场景,我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见解写下来,再进行阅读,反复的读,与反复的悟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事实证明这一节课效果不错。
看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点魅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文章的独特之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读悟出想法,才能与学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课文为何不同的人阅读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悟呢?因此,教师应在宏观上把握课文内容,把微观上的问题交给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进行自读自悟。《灰椋鸟》这一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学生只有常常进行此方面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自主阅读能力,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加要求语文教师要对文本的大把握,而摒弃繁琐的字词分析,把这些繁琐的事都交给我们亲爱的学生去吧!
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2
[案例]
以下是《灰椋鸟》(苏教版国标本第10册)(苏教版试用修订本第11册)紧扣“俱乐部“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灰椋鸟归林后叫得是那么欢快,请从第5自然段找出这句话。
生:(出示并读句子)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俱乐部”是什么地方?里面该有些什么?
生:是人们唱歌、跳舞的地方,是快乐的地方。
生:俱乐部应该有灯光,有舞台。
生:应该有音乐,有歌手,有跳舞的人,当然应该有观众。
师:对呀!俱乐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是放松心情、自由快乐的地方。看这“天然俱乐部”有这些吗?再读第5自然段,并联系上下文,圈画出有关语句来说说。
(生自由读书后交流)
生:晚霞就是天然俱乐部的灯光。“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这句话让我感觉到灯光是绚丽多彩的,映在树叶上的阳光随风跳动,真像闪烁的五彩灯光。
生:第2自然段这样写:“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可见,水杉落叶就是俱乐部华贵的绒地毯。
生:归林的灰椋鸟就是舞蹈演员,它们身着金红色盛装在翩翩起舞,扑棱棱飞起就是它们优美的舞姿。刚刚落在枝头的又成了观众。
师:精彩!除了在进行舞蹈表演外,还有歌手呢?
生:“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叽叽啾啾”可以看出有的灰椋鸟就是歌手,有独唱的,有对唱的,有大合唱的;有的灰椋鸟是乐手,有独奏的,更多的是在齐奏雄壮的交响乐。
师:那灰椋鸟会唱怎样的歌?奏怎样的曲呢?
生:它们唱的应该是幸福的歌,奏的是欢乐的曲。因为它们仿佛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是在庆祝自己的节目。
师:是呀!鸟儿们在为快乐而歌唱。那它们为什么会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林子大,成了鸟的乐园。
生:人们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得鸟儿有了幸福的家园。这人造刺槐林就是灰椋鸟的家,成了它们的天堂。
师:可见,灰椋鸟不在为自己的快乐歌唱,还在为林场工人歌唱,唱的是感谢的歌。
[反思]
这个围绕“俱乐部”一词组织的教学环节,引发了我如下的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文本价值观。
《灰椋鸟》一课的作者徐秀娟,爱鸟,为鸟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感人至深。因此,很多老师都把文本价值观定位在“爱鸟”这一层面上,因为作者爱鸟,才把看似平常的灰椋鸟写得如此活泼可爱,才把灰椋鸟归林写得如此热烈壮观。教学也往往以“爱鸟”为主线展开,最后都会拓展作者徐秀娟动人的事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歌曲,着力表现作者对鸟儿的爱,用生命去爱。
但细读课文,会发现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的过程。细读文本,文字中处处展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现了灰椋鸟的活泼与可爱、快乐也幸福。作者想通过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快乐场面的描写,来表现出“鸟与林,林与人,人与鸟”的和谐,从而表达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从整个单元教材的安排和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编者入编课文的初衷也应该在此。如果我们过分拓展作者用生命去护鸟、爱鸟,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但显得过于悲凄,与文本所表现的快乐不相融,也偏离了文本的中心,背离了作者的目的和编者的意图。
这个教学片断紧扣“俱乐部”一词,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过程中,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感悟到鸟儿的快乐,体会到鸟儿发幸福与林场工人植树造林的关系,认识到“人与鸟”的和谐。
二、课堂要有效对话,深层感悟。
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品读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一个“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的过程。紧扣“俱乐部”这一“薄薄”词儿,从生活中的俱乐部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深层对话,这样又把“俱乐部”读得丰富、厚实、灵动起来。
可见,有效的对话首先要抓住像“俱乐部”这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作为对话切入点,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对话,才能把课上出厚度,上出灵气来。这样的课堂也是新课程追求的一种“快乐的俱乐部”。
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3
《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鸟散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第二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第四、五两个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谈谈这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读中品悟。
(一)体会归林时的壮观。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抓住“盘旋”、“投入”、“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重点词句来体会壮观,然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另外还启发学生想像的思维,灰椋鸟飞回来时在林中倾诉、呼唤、应和,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只归林的鸟儿,你会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同伴和儿女?学生在说话练习的同时又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归林的场面壮观。飞回来会说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的,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如何应和,让他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而进入到作者的心中。
(二)感受归林后的热闹。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了灰椋鸟闹林的情景,画面很优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闹林图,指导学生读文想象、体会,并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此时每一个人都被感染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升华。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作者欣赏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后发出的感想,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我让学生读后谈体会,接着介绍作者的情况,播放动化课件《一个真实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鸟、对大自然的爱,激励学生的爱鸟、护林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人文教育,也使学生对作者的感情有更深的了解,学生受到的感染很深。
二、美中不足。
整个教案设计脉络较清晰,教学起来也得心应手,但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如应启发学生想象鸟儿们会在林中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而我只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鸟儿,会倾诉什么,会怎样呼唤;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学生的课,老师要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当然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够自己感悟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趣,才会真正被课文所感染。我想,今后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还要多加努力。
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4
这一课上得很是热闹,就如文中林里的鸟儿归林时一般,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做为老师,我却很欢喜。那是因为我让孩子们想像归林后的鸟儿们在栖息地都会说些什么,可以根据文中列举的情况说,也可以自己想像说。先和同桌说,再以对话的形式写下来。于是就热闹了。我走下去看、听,发现说的都是些问候的、询问一天见闻之类的,没什么新意。我便请班里最能说的两个小鬼表现表现,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发不可收拾,班里就像被点了火似的,炸开了:老实点的就乖乖地举手,兴奋一些的就干脆放开嗓门不管不顾地大声喊起来,有几个同学径直走上讲台……教室真乱啊,我却不管,由着他们去。好一阵子,班长才发现我不在讲台上了,这才大喊“安静!”,我才得以重新上岗。一节课,就这样乱哄哄地在口语交际中结束了。
不知道孩子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但第二节课出乎意料的活跃,仿写完成的尤其好。我又想开了:按部就班的教学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否每一篇课文都必须如此?我们把每一课都讲得那么深,可对学生而言,是能力提高的必需吗?知道那一篇篇课文深刻的中心思想并为此不知疲倦地分析,真的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吗?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如何教孩子表达?从哪里入手教?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有兴趣、乐于接受?
开始质疑自己之前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