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
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六年级伊始,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乐,从不为自己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在看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安杰和她女儿的对话,引起了我对安娜的想象,因为我也想要领略书中安娜的美。于是便翻开书,读了起来。
初读时,很不理解安娜的做法,明明己为人妇,却还要有婚外情。虽然安娜是极其的美丽,高雅,但我在心中仍不免对她产生一丝丝的同情。但随着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这时的我在细细品味安娜这一路来的心路变化,不由得对她产生敬仰之情。反顾安娜生活的时代,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于是乎安娜的满怀热情之心一点点地被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给扑灭。碰巧这时,沃论斯基的不顾-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此时的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但不得不忍受与儿子的分离、想要离婚就意味着身败名裂,不离婚则需要承受流言蜚语
但她仍然选择自己的坚持,她蔑视世俗成见,却被社会冷酷抛弃。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却引来了贵族社会的反感。但这些并没有击垮她,与沃论斯基的结合刚开始是幸福的,但激情过后的冷淡却为她带来了致命一击,对她来说,她白已所坚持的信仰已陷入无尽的黑夜之中,。于是她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安娜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虽然短暂,却无比灿烂,因为她勇敢地追求。反观历史,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然追求的理想、信念有所不同,但精神却大同小异,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接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不得不对这些人竖起敬意。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得茫茫黑夜布满了点点繁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完成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标志性的不甘于命运的女人。她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纯朴自然,毫不做作。文章开头写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来升华了安娜的出场。用了卧轨自杀 ……此处隐藏3134个字……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2我第一次仔细认真的阅读一本名著,就献给了《安娜》,接下来我就写一下读后感。
几天前就读完了这本书,但一直拖着没有写读后感,这本书我是利用在大一下学期的空闲时间读完的,说起了还很感谢我一个师姐一直强调我应该要有一个阅读的习惯,还给我列了书单,让我抓紧时间一点点看完,而且不能是走马观花的看,必须认真,细致,有自己的思考,那下面我就写一下读后感。
这部小说,列夫.托尔斯泰高度还原了俄国当时的生活百态,上层贵族对于下层劳苦人民的无视,并且压榨他们。但是却有像列文这样的地主主动走到劳苦人民中,为他们发声,联系作者本人,托尔斯泰也是贵族,但他也一直为劳动人民争取他们的利益。还提到了俄国当时的农业的发展情况,一些先进的地主已经意识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的剥削雇农,而且要引进农耕工具。
文中还提到了俄国的经济,教育,宗教(宗教色彩浓厚,__、新教等等)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书籍)的情况,新势力和旧势力的对抗,读后感·例如教育,新派认为我一个个鼓励女人去上学,鼓励慈善学校,但旧势力还是固执己见的认为只有少数的上流社会的贵族能接受教育。
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当她在火车站卧轨自杀的时候,不仅是对伏伦斯基的惩罚,也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一个女人,面对自己的木讷的丈夫,平稳的家庭,在她的情夫身上找到了激情,但是却不被所有人接受,而且她的情夫还喜欢上别的女人,反映了当时的俄国对女性的歧视,而女性却难以反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3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4巨大的车轮碾压过你的身体,那一刻你是否会后悔。眼看着你抛却幸福,变得自私、无理取闹,一步步坠入痛苦的深渊,穿着黑天鹅绒长裙卧轨的那一刻,像被恶魔啃噬过的躯体,遍体鳞伤。
而我始终是心疼你的,对你以及你的儿女,依然心有不甘,不甘你如此放任自流。但仍然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也许你还存有丝毫的理性,不然当谢廖沙说“再也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你不会选择留下。
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光鲜亮丽的你遇见了他——渥伦斯基,心花怒放,热情而不知所措。面对丈夫的无情和憎恶,你决定跟渥伦斯基离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你想要的生活吧!无奈“人到情多情转薄”,逐渐对你冷淡,而你也慢慢变得无理取闹。“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你和渥伦斯基“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终你放弃了他,也放弃了生活。当你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卧轨的那一刻,你的心早已千疮百孔、了无生机。
我相信你是解脱的。安娜,你从不曾失去过什么。我相信你一切的美好,勇敢追寻爱情,哪怕代价是生命也无悔。列文和凯蒂的生活平淡、安宁,却一家人幸福安和。与你而言,这样平淡的生活也许不是你想要的吧!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而你,一直在这里。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这大概是安娜最想要活成的样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贷款,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我欣赏为爱,义无反顾;但不赞同。一切以爱的名义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负责。爱是责任!